从1999年底开始接触检测认证行业,我与SGS、BV、TUV、DNV·GL等国际国内大型检测认证机构的高层有了比较密切的交往与业务合作,于2011年创立了SAG中检联检测,参与了SAG全国战略性布局的各级实验室建设及并购。2017年,我又创立了以提供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为服务内容的SLD中检实验室技术,主导了全国各地多个实验室建设项目。在此期间,至少与全国各地上百个民营检测企业的老总有过深入交流,对国内这个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其中存在的机会与问题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快速增长的中国检测市场,为什么并购整合进展缓慢?
众所周知,自从检测行业的准入门槛放开后,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健康的要求提升,对职业安全的要求增加,国内检测行业百花齐放,过去的十多年里,形成了两个检测市场红利:2003年-2009年,由中国制造业发展而产生的电子电器、玩具、纺织等检测红利;2010年至今,由国家简政放权,采信第三方所带来的食品、环境、医学检验发展而产生的检测红利。截止2017年底,全国约有36000多家各类检测企业,其中民营检测企业数量过半。
检测市场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产业领域分布广泛,客户需求千差万别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检测行业具有一定的服务半径,特别是环境、食品、医学等检测受采样成本和检测时效影响,服务半径就更短了。加上这几个领域的检测都要与当地主管部门要有密切沟通才能顺利开展,这决定了此类检测企业资源本地化,且多数为技术专家与土豪资本结合或几个小投资者凑在一起成立的企业,格局与规模都有限,如同散落的珍珠,灵活却脆弱,从技术层面来看竞争力堪忧。根据我所接触到的各个省会城市所在的民营检测机构,年营业额在人民币1000万到3000万之间的企业居多。原本这么一个具有较大市场规模与较好并购整合条件的行业,理应可以通过资本的纽带,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形成漂亮的项链,在中国形成N家优势互补、有规模的检测集团,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检测行业的本质可以说是“工厂+服务”,它并不适宜赚快钱,而是需要投资者或经营者耐得住寂寞,从长期着眼持续投入,脚踏实地。遗憾的是,以我所了解的民营检测机构来看,因投入有限,缺乏可持续发展资金,大多数企业主在公司创立初期阶段又对检测行业的本质没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一旦实验室获取CMA计量认证或CNAS认可评审后,往往就急于短期内赶紧赚钱回收成本,通常为了赢得业务订单不得不一再压缩盈利空间,以低价取胜。在低成本低质量与严监管高质量的博弈中全力保证自己的生存利润甚至超额利润,通过牺牲质量而过上小富即安的日子。当有并购机会来临的时候,一种情况是考虑到被并购后,规范管理与运作所带来的质量成本挤压了当前利润空间,他们情愿放弃未来变大变强的可能,维持现状;一种情况是他们也希望能搭上顺风顺水的上市大船,但要么基于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在短线收益与长期利益之间选择了前者;要么基于自我保护,在商业信任方面不愿有任何风险;要么漫天要价,一心期待卖个天价从此腰缠十万贯,最终导致与资本擦肩而过,同时也导致了检测行业没能向资本市场充分展示出它的市场规模与潜力。虽然正在快速增长也有着良好的并购整合温床,但资本的青睐始终没有为其停留。
随着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各地市场监督委相继挂牌,检测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势必加快,国有检测机构按照公益类与经营类改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市场机会,还有大批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检测行业快速发展的时间窗口已到来。民营检测企业如何弯道超车,如何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在并购整合当中做强做大,值得大家探讨。